新闻中心
 
详细信息 首页 >> 新闻中心
多个地方认为房价不高 要求放松政策力度
新闻来源:腾讯网   发布时间:2011/4/27 10:45:31   浏览次数:1956

[导读]在此次督察中,发现一些地方不愿意对楼市 “动真刀”,向督察组强调当地 “房价不高”,并要求在调控中实行“分类指导”(即放松执行力度)。

  房价到底高不高?部分地方政府给出的答案,或许能说明当前房地产调控中的一大隐忧。

  “我认为这次督察发现的最大问题是,个别地方政府不认为房价偏高。”4月26日,一位督察人员向《每日经济新闻(微博)》记者表示。针对近期的楼市调控,从本月上旬开始,国务院开展了楼市调控专项督察,分赴各地的8个督察组已于上周陆续回京。

  此间,督察组在各地不断做出“强化执行”的表态,但对于督察结果,以及政策的进一步走势,均未传出最新消息。据悉,针对此次调研的情况,各督察组正在起草相关报告,并将提交国务院。未来楼市政策的走势,将在很大程度上依照上述报告内容而定。

  上述督察人员向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针对此次督察结果,其所在的督察组已提出建议:预警中小城市,避免重走大城市发展中房价飙升的老路;继续落实调控政策,在各个环节上强化执行。

 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太依赖

  该人士表示,在此次督察中,发现一些地方不愿意对楼市 “动真刀”,向督察组强调当地 “房价不高”,并要求在调控中实行“分类指导”(即放松执行力度)。

  据了解,“分类指导”是历次楼市调控中常见的说法,不少地方政府要求在政策执行中,应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(如房价不高、上涨不快、投资需求不旺盛等),适当减弱执行力度。

  事实上,在“新国八条”出台至今的3个月里,很多地方已出现“放松执行”的现象。其中,多数城市在制定房价控制目标时,都与GDP增速挂钩,使得其目标定位在10%左右,这甚至高于去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9.9%的平均涨幅。

  上述人士表示,与周边的大城市相比,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并不高,但近年来房价增速过快,个别城市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其周边的热点城市。如果不进行控制,恐将重走一线城市房价飙升的“老路”。

  在历次房地产调控中,政策执行“打擦边球”的现象并不少见,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效果。主流观点认为,在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,地方财政对土地愈加依赖,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调控楼市的动力。

  上述人士表示,在该督察小组到访的城市中,房地产税费和土地财政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在50%以上,地方政府对土地和房地产业的依赖十分严重。

  据了解,在楼市调控的大背景下,很多城市仍然在打着 “旧城改造”名义进行大拆大建,此举也成为推高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和房价的主要原因。

  他认为,城市发展目标定位过高,使得经济发展中 “摊子铺得太大”,需要大规模的政府投资。他说,“即使中央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也难以满足地方发展的要求”,因此必须靠房地产业来带动。

  据悉,尽管“十二五”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最终定位在7%,但在“十二五”开局之年,很多城市仍将该目标定在10%以上。

  督察组发现一些积极信号

  与此同时,督察组也发现一些积极的信号。该人士称,在保障房土地供应上,不少地方落实情况较好,但保障房的建设进度和供应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。

  他还表示,在督察中,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表示,预售资金的监管对其影响较大,并正在造成企业资金链的紧张。督察发现,对不少中小开发企业而言,预售资金可占其总资金规模的70%~80%。

  此外,成交暴跌的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,并成为调控政策启动以来的重要变化。有数据显示,在“新国八条”出台3个月之时,北京住宅周成交量仍同比下跌一半,市场成交明显受挫。

  该人士表示,以户籍为门槛的“限购令”是抑制成交量的主要原因,即便未来开发商主动下调价格,成交量的回升幅度也十分有限。

  他还表示,未来应密切关注成交量这一指标,在剔除销售旺季因素的影响下,如果某地成交量出现大幅回升,很可能是政策执行松动所致。

  始于今年年初的这轮调控政策,正在进入深化执行的阶段。针对此次督察行动,《人民日报》近日撰文称,“最严厉”楼市调控政策的成效正在逐步体现,楼市正进入由成交量下滑转向价格回落的关键时期。文章还强调,“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,房地产调控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,更应趁热打铁,继续坚持不放松”。

 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今年3月,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,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有12个,比2月增3个。其中,北京、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出现停涨。

 
上一篇:温家宝启程前往马来西亚印尼进行正式访问
下一篇:重庆查获26吨三聚氰胺奶粉 厂家用于生产雪糕
 
Copyright © 2008 安兴装饰 www.axz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合肥市包河区中建智立方B座16层. 电话:0551-65215581 传真:0551-65215581
 皖ICP备05022148号.